我們曾在洞燕與屋燕一文中說到,由於洞燕採摘危險性高,現代的燕農會興建燕屋吸引金絲燕入住,而從燕屋摘取下來的燕窩,就被稱作「屋燕」。印尼、馬來西亞的沿海地區是主要的產地。

養燕 (swiftlet farming) 最早是從印尼開始的。印尼當地天然洞穴眾多的環境優勢,提供金絲燕生存、養育的良好地點,印尼沿海附近的廢棄房屋因此偶有金絲燕進入築巢的現象,成為人造燕屋養殖技術發展的契機。隨著養燕產業的興起,開始有許多人想靠養燕致富,以為在沿海興建燕屋,金絲燕就會入內築巢,為自己賺進鈔票。但真的有這麼簡單嗎? 這次就讓我們一起從馬來西亞屋燕的發展,來一探養燕是不是真的這麼容易吧!

蓋屋養燕很簡單?你可能想錯了!

養燕熱潮

馬來西亞的屋燕產業 (edible bird’s industry) 是從 1990 年代末期開始迅速冒出頭的。 1988 年 5 月印尼發生大規模的排華事件 (俗稱黑色五月暴動) ,大量的印尼華人被迫離開,逃到鄰近的馬來西亞,這些華人為了生存,開始利用養燕技術,與當地人合作投資房產,將閒置的房子改為燕屋,吸引金絲燕入住,就這樣成了在馬來西亞的養燕先鋒。

後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成長,燕窩在中國的需求大幅增加,馬來西亞的養燕熱潮也跟著快速興起。 那時候街頭到處都是養燕專家,號稱能夠提供技術、器材,幫燕農引燕,甚至也有許多「養燕座談會」,吸引缺乏養燕知識的民眾加入投資。馬來西亞的養燕熱潮由此可見一斑。

但是,實際上在馬來西亞養燕的成功機率只佔了 1/3,大多數都算不上成功。

蓋了燕屋,金絲燕自然來?

如同一再提及的,金絲燕不受人工養殖,所謂的養燕,實際上並不能精準表達這一行的奧妙,稱之為「引燕」或許更為合適。

依照金絲燕的習性,牠們不食用人工餵養的食物,會長時間在外覓食,休息時只要垂掛野外樹梢即可。人造的燕屋對金絲燕而言,僅僅是短暫築巢的居所,燕農只能盡力打造金絲燕喜好的環境,「吸引」金絲燕入住,無法強求。

在許多吸引金絲燕的方法中,常見的像是在自然環境豐沛的地方興建燕屋、裝設防止動物侵襲的設備、維持燕屋潮濕環境、播放金絲燕的鳴叫聲⋯⋯等各式各樣的方法都時有所聞。

但是燕屋內部構造如何、屋內需要維持怎樣的濕度、要播放哪種金絲燕的鳴叫聲都存在許多難以標準化的技術。曾經有燕農燕屋蓋了、設備砸了,也播放了金絲燕的叫聲,卻不見一隻燕子,找了其他行家來看,才發現播放的是金絲燕的打架聲,也難怪金絲燕都過門不入了。


結論

在過去,蓋屋養燕大多時候憑藉的是運氣,但即使到了現在,養燕知識提升,設備也更好了,但吸引金絲燕入住仍然非常依賴長時間的實作修正,在過程中只要有某個環節出錯,失敗機率依舊很高,大筆投資後血本無歸的燕農大有人在。如果您是準備投資、興建燕屋養燕的人,建議還是多多考慮才好喔!

本文引述自「馬來西亞燕窩的醉生夢死:都市裡的非典型畜牧業

郭育安《獨立評論》